新闻中心
2023年第三季度以来,黑色系商品市场一改年初的震荡上行趋势,螺纹钢、铁矿石、焦煤等品种价格持续承压。数据显示,国内重点城市螺纹钢库存连续6周攀升,同比增幅达18%,而铁矿石港口库存更是突破1.5亿吨,创下近三年新高。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折射出市场供需关系的微妙变化——「强预期」与「弱现实」的碰撞正在加剧。
产能过剩叠加需求疲软,黑色系遭遇「双杀」从供给端看,尽管多地钢厂因环保政策限产,但前期高利润刺激下的产能释放仍在持续。以焦炭为例,7月全国焦化企业开工率维持在75%以上,部分企业甚至通过技术改造突破产能限制。而需求端则受制于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滑23%、基建投资增速放缓等现实压力。
某期货公司首席分析师指出:「当前黑色系市场已进入‘去库存’周期,若终端需求无法有效承接,价格中枢下移将成必然趋势。」
政策调控与全球衰退风险共振政策层面,监管部门对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的基调未变。8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再次强调将严厉打击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行为,这直接压制了市场投机情绪。与此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导致美元走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承压,国内黑色系期货与外盘联动性增强。
更值得警惕的是,欧洲能源危机引发的全球制造业收缩,或进一步削弱黑色系出口需求。某私募基金经理坦言:「现在入场就像在雷区跳舞,稍有不慎就会踩到政策或宏观面的‘地雷’。」
资金流向揭示市场情绪转向从资金面观察,黑色系期货合约持仓量在8月出现明显分化。以热轧卷板为例,主力合约多空持仓比从7月的1.2:1降至0.8:1,空头势力显著增强。而场外资金更倾向于流向农产品、贵金属等避险属性更强的品种。某券商研报显示,8月黑色系ETF净流出规模达42亿元,创年内单月新高。
这种「用脚投票」的现象,反映出机构投资者对后市的集体审慎态度。
面对黑色系市场的复杂局面,盲目悲观或乐观均不可取。专业机构建议,投资者需从「风险控制」与「机会捕捉」两个维度重新制定策略,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策略一:活用套期保值对冲价格风险对于实体企业而言,当前正是运用期货工具锁定利润的关键窗口期。以某钢铁贸易商为例,其在期货市场建立螺纹钢空头头寸,成功对冲了现货库存贬值风险,综合利润率反而逆势提升3个百分点。专家提醒:「套保比例需动态调整,建议结合基差水平和库存周期进行量化建模。
策略二:关注结构性机会与政策红利尽管整体市场承压,但细分领域仍存亮点。例如,随着「风光大基地」项目加速落地,风电塔筒用钢需求预计年增15%;再如废钢进口政策放宽,可能重塑铁矿石-废钢的替代关系。若四季度房地产政策出现边际宽松,黑色系或迎来阶段性反弹。
某公募基金经理透露:「我们正在密切跟踪专项债发行节奏和房企融资数据,等待右侧信号。」
技术面与资金面共振的择时逻辑从技术分析角度看,当前螺纹钢主力合约已跌破关键支撑位3650元/吨,但RSI指标进入超卖区间,短期存在技术性反弹需求。而资金面则显示,当市场情绪极度悲观时(如成交持仓比低于0.5),往往意味着拐点临近。某量化交易团队负责人分享:「我们开发的多因子模型显示,9月下旬可能出现‘恐慌性抛售’后的估值修复机会。
长期视角:碳中和重塑产业逻辑值得注意的是,双碳目标正在重构黑色系长期供需格局。根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电炉钢占比将从目前的10%提升至30%,这将直接减少铁矿石需求,同时增加废钢、石墨电极等关联品种的战略价值。投资者需跳出传统周期框架,在产业变革中挖掘新α。
结语:谨慎不是退缩,而是为了更精准的出击当前黑色系市场的谨慎情绪,本质是投资者对风险收益比的理性权衡。通过建立多维度的监测体系(如库存周期、政策风向、技术形态),投资者完全可以在控制回撤的前提下,捕捉市场错配带来的超额收益。正如华尔街那句经典格言所言:「市场总在绝望中诞生,在犹豫中成长,在疯狂中灭亡。
」或许,黑色系后市的真正机会,正藏在这片谨慎的迷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