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23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复苏,工业用电量保持高位运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其中高耗能行业用电需求显著回升。电力企业库存周转天数已降至12天历史低位,六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突破85万吨关口,较去年同期增长7.2%。
叠加夏季用电高峰与冬季供暖备货周期重叠,动力煤需求呈现"淡季不淡"特征。
在新能源装机容量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火电仍承担着电力保供主力角色。1-8月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5.6%,占全国发电量的70.3%。特别是西南地区水电出力不足,进一步加大了对火电的依赖。钢铁、水泥等非电行业在基建投资拉动下,用煤需求也出现超预期增长,形成多领域需求共振。
供给侧面临多重制约因素。主产区安全检查常态化背景下,1-8月原煤产量34.3亿吨,同比仅增长3.4%。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等核心产区严格执行核增产能释放节奏,部分煤矿月度生产计划完成率不足80%。大秦线秋季集中检修导致运力阶段性下降,环渤海港口库存持续低位运行,截至9月底,秦皇岛港存煤量仅480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8%。
进口煤补充作用减弱成为新变量。受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影响,1-8月动力煤进口量2.1亿吨,同比下降12.3%。印尼低卡煤价格优势收窄,叠加人民币汇率波动,进口煤到岸价与国内煤价倒挂现象频现。海关总署数据显示,8月动力煤进口单价环比上涨6.8%,创年内新高。
从供需基本面看,四季度动力煤市场将呈现"紧平衡"状态。需求端,北方供暖季全面启动将新增5000万吨/月用煤需求,工业用电预计保持3%以上增速。供应端,新增产能释放需待2024年一季度,进口煤补充量预计维持在2500万吨/月水平。机构预测显示,Q4动力煤均价将维持在850-950元/吨区间波动。
极端天气可能成为最大变量。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冬可能形成中等强度厄尔尼诺现象,若出现寒潮频发情况,日耗峰值或突破100万吨。同时需关注国际能源市场联动效应,欧洲天然气库存变化、澳大利亚煤炭出口政策调整都将对国内煤价形成传导压力。
政策层面存在多维调节空间。产能释放方面,具备条件的保供煤矿可临时核增产能10%,预计可释放3000万吨/月增量。储备煤投放方面,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存煤量达5000万吨,必要时可启动定向投放。价格监管方面,或将加强现货市场交易价格监测,严查囤积居奇等市场操纵行为。
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值得关注。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量已覆盖需求量的80%,履约监管力度持续加强。区域性煤炭交易中心建设加速,山东、重庆等地试点开展煤炭产能指标交易,推动资源优化配置。碳市场与电力市场协同改革,将逐步改变传统能源定价逻辑。
用煤企业需建立多维保障体系。建议重点企业将库存安全线提升至20天以上,探索与矿方建立"基准价+浮动价"的弹性定价机制。电力集团可加大高热值煤采购比例,通过热值提升降低单位发电煤耗。期货工具运用方面,合理利用套期保值对冲价格波动风险,但需注意保证金管理等风控要点。
中长期转型路径日益清晰。能源央企加速布局"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华能、国家能源等集团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超35%。技术创新方面,700℃超超临界机组、碳捕集技术商业化应用取得突破,煤电度电煤耗降至280克标准煤以下。数字化供应链建设成为新趋势,物联网技术实现从坑口到炉口的全程可视化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