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23年二季度以来,随着国家"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多地基建项目集中开工,钢铁行业迎来久违的复苏信号。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247家钢厂高炉开工率回升至82.3%,较年初增长14.6个百分点,产能利用率突破85%关键线。
在河北唐山、江苏徐州等钢铁重镇,夜间高炉火光映红天际的景象重现,标志着行业正走出"寒冬期"。
这一轮复产潮的直接推手来自政策端的强力支撑。财政部提前下达的1.5万亿元专项债额度中,超60%投向交通、水利等基建领域,仅5月份全国新开工项目数就同比增长23%。某华东大型钢企负责人透露:"现在螺纹钢订单排到两个月后,生产线三班倒都赶不及交货。
"这种需求端的强力拉动,促使钢厂迅速调整生产策略,唐山地区多家钢厂甚至重启了闲置3年以上的生产线。
除政策因素外,原料成本的结构性下降为钢厂复产提供了关键支撑。铁矿石价格自2022年高位回落30%,焦炭价格受煤炭保供政策影响维持低位震荡。成本模型显示,当前螺纹钢吨钢毛利已回升至300-400元区间,较2022年四季度亏损状态实现根本性扭转。
这种利润修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沿江钢厂因物流成本优势,毛利率较内陆企业高出约15%,这解释了为何安徽、湖北等地钢厂复产节奏更为迅猛。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复产呈现明显的"结构化"特征。中国冶金规划院调研显示,符合超低排放标准的先进产能复产率达92%,而环保评级C级以下企业复产率不足40%。这种分化预示着行业正经历深度洗牌,某行业分析师指出:"未来能持续释放产能的,必将是完成智能化改造、具备环保竞争优势的头部企业。
随着钢厂开工率提升,市场最关心的库存指标出现微妙变化。截至7月中旬,全国螺纹钢社会库存降至520万吨,同比减少18%,而钢厂库存却逆势增长至280万吨。这种"厂库增、社库降"的剪刀差现象,反映出贸易商在价格波动期的谨慎心态。华东某钢材贸易商坦言:"现在都是按需采购,不敢大量囤货,就怕重复2021年的库存贬值教训。
这种库存结构变化直接影响价格走势。以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主力合约为例,5-7月呈现典型的"N型"波动:5月受复产预期打压跌至3400元/吨,6月基建需求兑现反弹至3800元,7月又因库存压力回调至3600元附近。这种震荡格局考验着市场参与者的节奏把控能力,也为套期保值提供了更多操作空间。
需求端呈现"基建强、地产稳"的格局。1-6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3%,其中交通、水利投资增速分别达12.4%和15.7%。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川藏铁路配套工程等"世纪工程"进入施工高峰,单项目螺纹钢需求量动辄百万吨级。某中字头建筑企业物资部长表示:"现在项目上最头疼的不是价格,而是保供能力,直径25mm以上的三级螺纹钢经常要等货。
房地产领域则显现出结构性机会。尽管新开工面积同比仍下降5.2%,但保交楼政策推动竣工面积增长18.8%,这意味着大量停工项目重启带来补库需求。更值得关注的是,住建部力推的"好房子"标准催生建材升级需求,HRB600E高强螺纹钢在重点工程中的采购占比已提升至35%,较去年同期翻番。
传统"金九银十"旺季临近,市场进入关键博弈期。历史数据显示,8月通常是钢厂补库备货的重要窗口期,今年叠加宏观政策加码预期,部分机构预测螺纹钢价格可能突破4000元/吨关口。但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一方面,南方多地进入汛期可能影响施工进度;另一方面,粗钢平控政策的具体实施方案尚未落地,这为供给端带来不确定性。
从供需平衡表来看,当前螺纹钢周产量维持在300万吨左右,表观消费量约320万吨,供需紧平衡状态持续。但若钢厂维持当前复产节奏,8月下旬可能面临供给过剩压力。某期货公司黑色系研究员建议关注两个关键指标:"一是水泥出货量能否稳定在65%以上,二是钢厂库存天数是否突破15天警戒线。
政策工具箱持续发力:特别国债发行、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等增量政策正在酝酿,预计将带动2000万吨级钢材需求行业整合加速:在产能置换新规下,预计将有3000万吨低效产能退出市场,头部企业市占率有望提升至60%绿色转型深化:短流程电炉钢占比目标提升至20%,废钢价格波动对成本的影响权重持续加大
基差修复机会(期货贴水现货150元/吨)区域价差套利(华北与华南价差扩大至280元/吨)品种结构调整(高强螺纹钢溢价空间达200元/吨)
某私募基金经理建议:"建议采取'现货库存+期货对冲'的组合策略,重点关注雄安新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政策红利区域的供需变化。"
在这场钢厂复产与需求复苏的赛跑中,螺纹钢市场正书写着新的平衡法则。对于敏锐的市场参与者来说,波动不是风险,而是重构价值认知的契机。当高炉的火焰照亮产业升级之路,属于钢铁行业的新周期或许正在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