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这场供需变局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形成的"完美风暴"。首当其冲的是全球制造业景气度持续走低,世界钢铁协会统计显示,2023年全球粗钢产量同比减少4.3%,其中欧盟地区降幅达11.2%。作为产业链最上游的铁矿石,自然难以独善其身。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钢铁行业的深度转型,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重点钢企废钢利用率已提升至23.5%,电弧炉炼钢占比突破15%,对传统铁矿石的依赖度正在系统性降低。
国际地缘政治正在重塑资源贸易版图。澳大利亚作为传统铁矿石出口大国,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从巅峰时期的67%降至58%,而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的加速开发,预示着非洲资源正在进入战略布局期。与此国内超亿吨级铁矿基地建设取得突破,鞍钢西鞍山铁矿、中钢邢台铁矿等"基石计划"项目陆续投产,国产矿自给率较三年前提升4.2个百分点。
当62%品位铁矿石普氏指数跌破100美元/吨心理关口,市场参与者正在经历价值重估的阵痛。淡水河谷最新财报显示,其二季度吨矿成本已升至21.3美元,较疫情前增长37%。成本曲线陡峭化与需求端收缩形成"剪刀差",迫使矿业巨头纷纷调整产能计划。力拓宣布推迟西澳库戴德利铁矿扩产项目,FMG则加速推进绿色氢能炼铁技术研发,试图在价值链高端寻找突破口。
钢铁企业的应对策略呈现明显分化。宝武集团通过构建全球废钢资源池,将转炉废钢比提升至25.8%;沙钢投入50亿元建设智能化原料场,实现铁矿石配矿效率提升30%;民营钢企德龙钢铁则创新采用"期货+现货"组合采购模式,有效对冲价格波动风险。这种多元化探索正在重构传统采购体系,某大型贸易商负责人透露:"长约合同占比已从80%降至65%,浮动定价机制成为新常态。
在这场变革中,技术革命带来的替代效应不容小觑。氢基直接还原铁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河钢集团建设的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可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70%以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测算显示,若DRI工艺普及率提升至15%,每年可减少铁矿石需求1.2亿吨。
这种根本性的工艺变革,正在动摇百年钢铁工业的原料根基。
面对百年未有的产业变局,产业链各方都在寻找新的平衡点。国家发改委近期出台的《铁矿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25年国产矿保障能力达25%的目标。而在资本市场,铁矿石ETF持仓量创下历史新高,反映出投资者对资源价值重估的长期预期。这场始于供需失衡的价格博弈,终将演变为全球工业体系深度调整的前奏,唯有主动拥抱变革的企业,才能在风暴过后看见新大陆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