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23年第三季度,沉寂已久的黑色系商品市场突然迸发活力。螺纹钢期货单日成交量突破200万手,铁矿石主力合约持仓量创下近三年新高,焦煤期货价格更是在两周内飙升15%。这一系列异动不仅牵动着产业链上下游的神经,更引发资本市场对周期板块的重新审视。
数据显示,黑色系商品整体成交量较二季度环比增长42%,其中动力煤、热轧卷板等品种换手率增幅尤为显著。这波量价齐升的行情,究竟是短期资金炒作还是趋势性拐点的前兆?
政策端发力点燃市场预期7月政治局会议释放的"稳增长"强信号,成为本轮行情的导火索。专项债发行提速、基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房地产纾困基金设立等政策组合拳,直接刺激了市场对建材需求的预期。特别是"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进入密集施工期,仅8月份新开工项目投资额就达2.3万亿元,带动螺纹钢表观消费量环比增长8.7%。
政策工具箱的持续开启,正在重塑黑色系商品的估值体系。
供需格局迎来关键转折供给侧,受环保限产政策升级影响,247家钢厂高炉开工率已连续5周低于75%,重点钢企粗钢日均产量降至205万吨的年内低点。需求侧,基建项目实物工作量加速形成,9月工程机械开工小时数同比提升12%,水泥出货率回升至65%的旺季水平。
这种供需错配在库存数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五大钢材品种社会库存连续6周下降,总库存量较去年同期减少23%,创下近五年同期最低水平。
资金流动暗藏布局玄机期货市场持仓结构变化透露出机构动向。截至9月中旬,黑色系商品总持仓保证金突破800亿元,其中机构客户持仓占比提升至62%。值得注意的是,永安期货等头部机构在铁矿石合约上的净多头寸较上月增加3.2万手,而产业资本套保盘却呈现收缩态势。
这种多空力量对比的逆转,暗示着市场参与者对中长期趋势的判断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产业链价值重构下的投资逻辑当前黑色系市场的复苏并非简单重复历史周期。在"双碳"目标约束下,传统产能置换正催生新的价值分布。以电弧炉炼钢为例,其吨钢碳排放较传统高炉工艺降低60%,相关设备制造商订单已排至2024年二季度。废钢加工准入企业数量年内新增87家,废钢比提升至22%的历史高位,这意味着产业链利润正在向绿色循环环节转移。
投资者需重点关注具备短流程炼钢技术、城市矿山布局的企业。
期现联动中的套利机会基差波动为跨市场操作创造空间。以热轧卷板为例,当前期货贴水现货达180元/吨,处于近三年85%分位水平。结合库存周期和下游汽车板需求回暖的预期,存在明显的期现回归动力。对于产业客户,可通过买入期货锁定远期原料成本;而交易型投资者则可关注卷螺差套利,当前热卷与螺纹钢价差已收窄至100元以内,低于历史均值200元的水平,存在价差修复机会。
结构性行情下的配置策略在股票市场,黑色系相关标的呈现明显分化。传统钢铁企业受制于成本压力,吨钢利润仍在盈亏平衡线附近徘徊;而具备资源优势的焦煤企业毛利率保持45%以上高位。建议采取"两端配置"策略:上游关注焦煤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中下游聚焦特钢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数据显示,油气管线钢、汽车用钢等高端产品毛利率较普材高出8-12个百分点,且进口替代空间超过2000万吨/年。
站在当前时点,黑色系商品的成交量回升既是市场情绪的晴雨表,更是宏观经济触底回升的先导指标。但投资者需清醒认识到,本轮行情与2016年供给侧改革驱动的牛市存在本质区别。在"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双重目标下,黑色系市场将呈现更多结构性特征。唯有把握政策导向、技术变革和资金流向的共振节点,方能在周期轮动中捕获超额收益。
当交易所的成交大屏再次被红色数字点亮时,或许正是布局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最佳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