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今年以来,国内动力煤市场呈现"淡季不淡"的异常走势。截至10月中旬,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平仓价已突破1100元/吨大关,较年初上涨超过40%,创下近三年同期新高。这种超预期行情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市场合力。
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回暖,工业用电需求保持强劲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4%,其中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速达5.5%。在新能源装机快速扩张的背景下,火电依然承担着电力保供的"压舱石"角色,前9个月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5.6%,直接拉动电煤需求超预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夏季极端天气频发导致水电出力不足,三峡水库9月来水量较多年均值偏少四成,迫使西南地区火电机组超负荷运行。这种结构性缺电现象使得动力煤需求出现"季节性错配",传统淡季库存补充需求提前释放。
尽管国家发改委多次强调煤炭保供稳价,但实际产能释放面临多重制约。受前期安全整顿影响,内蒙古、山西等主产区复产进度慢于预期。1-9月全国原煤产量同比仅增长3.0%,远低于需求增速。大秦线秋季集中检修导致北煤南运通道阶段性受阻,环渤海港口库存持续低位运行,10月中旬秦皇岛港存煤量较去年同期下降28%。
进口煤市场同样不容乐观。受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影响,印尼低卡煤到岸价持续倒挂,1-9月煤炭进口量同比激增73.1%的表象下,实际有效供给增量有限。海关数据显示,进口动力煤中低热值煤种占比超过60%,难以满足东南沿海电厂的高卡煤需求。
面对持续走高的煤价,国家发改委9月以来已召开5次保供专题会议,要求主要产煤省区落实增产保供责任。但现实执行中,煤矿安全生产监管趋严形成硬约束。山西近期开展的"反三违"专项行动导致部分矿井减产,陕西榆林地区要求煤矿月度产量不得超过核定产能的10%,这些措施客观上限制了产能释放速度。
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的加强正在重塑市场秩序。目前全国电煤中长期合同覆盖率超过90%,但市场煤价格波动仍对整体煤价形成牵引。值得关注的是,10月起正式实施的《煤炭行政处罚办法》将非法产能的处罚标准提高3-5倍,这或将对中小煤矿复产形成新的制约。
在供需紧平衡的背景下,动力煤市场正在经历从周期性波动向结构性短缺的转变。分析机构普遍预测,四季度煤价将维持高位震荡格局,2024年动力煤中枢价格或上移至950-1050元/吨区间,较疫情前水平抬升约40%。
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5年负增长的后遗症开始显现。2016-2020年行业累计投资额较上一个五年下降37%,直接导致新建产能接续不足。尽管2021年以来投资增速转正,但煤矿建设周期通常需要3-5年,短期难以形成有效供给。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在建煤矿产能约2.5亿吨/年,其中70%为需要改造升级的整合矿井。
环保约束的刚性化进一步压缩产能弹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政策的深入推进,使得晋陕蒙核心产区近1/3的露天煤矿面临用地审批收紧。内蒙古要求到2025年所有生产煤矿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单矿改造投入动辄上亿元,这客观上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煤电装机增速明显放缓,但系统调节需求反向增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新增煤电装机约3000万千瓦,其中60%为支撑新能源消纳的调峰机组。这些灵活性改造机组普遍需要更高热值的动力煤,推动优质煤种溢价持续扩大。
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正在改变煤炭需求结构。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突破15%的临界点,电力系统对火电调峰的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测算显示,当风电光伏占比达到25%时,单位新能源装机需要配套的备用煤电容量将增加40%,这种结构性变化正在重塑动力煤需求曲线。
国际能源市场的剧烈波动持续影响国内煤价。欧盟对俄煤禁令引发的全球资源再配置,使得高热值动力煤成为稀缺资源。目前澳洲纽卡斯尔港6000大卡动力煤价格维持在160美元/吨高位,较国内同品质煤价溢价超过30%,这种倒挂格局抑制了进口补充的可行性。
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调整方向值得关注。近期发布的《能源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强煤炭储备能力建设",目标到2025年形成6亿吨以上的政府可调度储备能力。这种前瞻性布局或将改变传统的"迎峰度夏"补库节奏,平滑季节性价格波动。
对于投资者而言,动力煤行业的价值重估远未结束。建议重点关注具备资源接续优势的龙头企业、布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技术先锋,以及拥有运销一体化网络的区域龙头。在价格高位震荡的背景下,行业盈利稳定性显著提升,板块估值有望向资源类企业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