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国内钢材市场价格小幅回落,国内主要钢材市场价格

发布时间: 2025-09-19 次浏览

供需博弈下的价格调整:三大核心因素深度解读

一、产能释放与需求放缓的"剪刀差效应"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5月全国粗钢日均产量达309.5万吨,环比增长1.8%,创下年内新高。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重点统计钢企钢材库存量达到1854万吨,较去年同期上升12.3%。这种"产量增、库存升"的背离现象,折射出当前市场需求端的微妙变化。

这种供需关系的动态调整,成为本轮价格回调的根本动因。

二、政策调控的"双向传导机制"

生态环境部近期启动的第三轮环保督察,对河北、江苏等重点产钢省份的23家钢企实施限产措施,预计影响月产量约150万吨。这种结构性调控虽然短期抑制供给,但通过淘汰落后产能,长期将优化市场结构。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发改委联合五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25年前完成1.5亿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这将持续影响行业供给端。

在需求侧,专项债发行节奏的调整带来显著影响。截至5月底,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仅完成全年额度的38%,较往年同期延迟约15个百分点。这种财政政策的阶段性调整,使得部分基建项目用钢需求延后释放,形成短期市场压力。

三、国际市场的"蝴蝶效应"传导

全球铁矿石价格指数显示,62%品位铁矿粉到岸价从4月高点135美元/吨回落至115美元/吨,降幅达14.8%。这种关键原材料的价格波动,直接传导至国内钢材生产成本。海运费率的持续走低(BDI指数较年初下跌32%),使得进口矿到岸成本进一步下降,为钢价调整打开空间。

国际钢材市场的联动效应同样显著。欧洲热轧卷板价格从3月的980欧元/吨跌至850欧元/吨,美国中西部热卷价格也回落至1100美元/短吨。这种全球性的价格回调,通过出口订单减少和进口资源竞争双重渠道影响国内市场。海关数据显示,4月钢材出口量环比下降18.7%,而进口量则增加7.2%,形成约200万吨的净出口缩减。

周期波动中的行业机遇:下半年市场趋势前瞻

一、库存周期的"钟摆效应"与价格修复

当前社会钢材库存总量达2350万吨,处于近三年同期高位。按照45天左右的去化周期推算,6-7月将迎来关键去库存阶段。历史数据表明,当库存消费比超过1.25时,市场存在自发调整需求。目前该比值已升至1.38,预示着价格存在继续回调5-8%的可能,但底部支撑位在3800元/吨(以螺纹钢HRB400E20mm为例)附近。

值得关注的是,期货市场已提前反映预期。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主力合约持仓量增加至280万手,空头持仓占比从52%降至48%,显示市场对远期价格持谨慎乐观态度。这种期现市场的联动,可能加速价格筑底过程。

二、成本重构与利润空间的动态平衡

焦炭价格经历五轮提降后,累计降幅达500元/吨,铁矿石价格也回落至合理区间。成本端的改善使钢厂即期利润回升至200-300元/吨水平。但需要警惕的是,废钢价格仍维持在2800元/吨高位,电炉钢成本线对市场价格形成刚性支撑。这种成本结构的差异化,将推动长流程与短流程钢企采取不同的市场策略。

对于下游用钢企业而言,当前价格窗口期带来难得的成本优化机遇。以汽车制造企业为例,板材采购成本每下降100元/吨,单车制造成本可降低50-80元。建议企业建立动态采购机制,在3800-4000元/吨区间实施分批建仓策略。

三、政策红利的"蓄势待发"与行业转型

财政部提前下达的2023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8万亿元,预计将在三季度集中发行。结合"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实施进度,基建用钢需求有望在8月后迎来集中释放。特别是新基建领域,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铁等项目将带来约1500万吨高端钢材需求。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氢冶金技术试点项目已减少碳排放40%,光伏钢、耐候钢等新产品利润率较传统产品高出15-20个百分点。建议钢企将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3%以上,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用高强钢、海上风电用厚板等细分市场。

结语:波动中的价值重构

当前的价格回调本质上是市场机制的自我修正。对于投资者而言,3800-4000元/吨区间或是战略布局良机;对于生产企业,应把握窗口期加快技术升级;用钢企业则可优化采购策略。随着政策效应释放和需求结构升级,预计四季度钢材市场将重回上升通道,行业整体利润率有望提升至6-8%的合理区间。

在这个充满变局的时代,唯有把握周期规律、深耕价值创造的企业,才能在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中赢得先机。

 
远航期货网

扫一扫关注我们

热线电话:  公司地址:
Copyright © 2012-2018远航期货公司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沪ICP备202407552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