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港股市场犹如经历暴风雨的维多利亚港,恒生指数在28500-29500点区间反复拉锯。正当科技股受全球流动性收紧影响持续承压时,汇丰控股(00005.HK)单日3.2%的涨幅犹如灯塔刺破迷雾,友邦保险(01299.HK)更创下连续7日资金净流入纪录。
这波"非典型"行情背后,暗藏着机构资金的战略布局。
数据显示,二季度南向资金对金融板块增持规模达217亿港元,其中工商银行(01398.HK)获得超50亿港元净买入。这种逆势布局绝非偶然——当美联储加息预期导致成长股估值承压,市净率仅0.6倍的银行板块反而成为避风港。中金公司研报指出,当前港股金融股平均股息率达5.8%,较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存在234个基点的溢价空间,这在全球资产荒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政策层面释放的积极信号更添助力。香港金管局近期将银行体系流动性维持在高位,叠加内地LPR改革深化带来的息差改善预期,形成双重利好。某外资投行交易主管透露:"我们观察到对冲基金正在调整头寸,将部分科技股获利了结,转而配置具备防御属性的金融蓝筹。
"这种资金腾挪在衍生品市场得到印证:恒指认沽期权未平仓合约较上月下降12%,而金融板块认购期权持仓量却增加18%。
在行业基本面层面,保险股正迎来周期性拐点。随着内地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友邦新业务价值增速预期从-5%上调至8%,银保渠道改革初见成效。银行股方面,6月社融数据超预期显示信贷需求回暖,资产质量改善预期强化。这种"估值修复+业绩改善"的双击效应,正在重塑市场认知。
面对持续震荡的市场环境,专业投资者已构建出多维应对策略。首先需要厘清的是,当前震荡本质是市场在消化三组矛盾:全球通胀与经济增长的角力、政策宽松预期与现实落地节奏的时差、以及估值修复与业绩兑现的匹配度。在这种复杂格局下,配置金融股既能对冲波动风险,又可捕捉政策红利。
从技术面观察,恒指周线级别MACD出现底背离信号,而金融板块相对强弱指数(RSI)持续站稳50中轴上方。这种分化格局暗示,当指数完成筑底后,金融股可能成为引领反弹的先锋部队。值得关注的是,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近期回落至140附近,处于三年低位,这意味着在港上市金融股相较A股具备显著估值优势。
银行股重点把握净息差改善主线,关注具有跨境业务优势的招商银行(03968.HK),其财富管理业务中收占比已达38%,弱周期特征明显;保险股聚焦代理人改革成效,中国平安(02318.HK)数字渠道新单占比突破25%,科技赋能降本增效;多元金融掘金政策红利,港交所(00388.HK)受益于中概股回归潮,上半年IPO集资额同比激增120%。
资金流向揭示新趋势:EPFR数据显示,7月全球配置型基金对港股金融板块配置比例提升1.8个百分点,主动型基金更出现2019年以来最大幅度加仓。这种共识性操作背后,是机构对港股金融股"低估值+高股息+政策底"三重属性的重新定价。
站在当前时点,市场波动率指数(VHSI)仍处25高位,暗示短期震荡或将延续。但正如索罗斯所言:"重要的不是趋势本身,而是趋势的转变。"当多数人聚焦指数涨跌时,聪明资金早已在金融股中布下先手棋。对于理性投资者而言,此刻需要的不是预测风暴何时结束,而是确保自己在风暴过后依然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