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近期黑色系板块的集体回调,与政策面的密集调控直接相关。5月中旬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召开会议,明确要求加强铁矿石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行为。这一政策信号直接导致铁矿石期货主力合约单周下跌12.3%,创下年内最大周跌幅。值得注意的是,本轮调控并非孤立事件——自2023年二季度以来,针对钢铁行业的环保限产政策执行力度持续加强,唐山、邯郸等重点产区高炉开工率已降至61.3%的历史低位。
在房地产政策端,尽管多地松绑限购政策,但新开工面积同比仍下降18.7%,直接压制螺纹钢等建材需求。政策工具箱中的"保交楼"专项借款虽已投放超2000亿元,但资金传导至新项目开工仍需时间。这种政策预期与市场现实的错位,使得黑色系商品陷入"强预期、弱现实"的典型矛盾。
从终端需求来看,基建投资增速放缓成为关键变量。1-4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速回落至8.5%,较去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重点工程项目的钢材采购量监测显示,5月螺纹钢实际消耗量环比下降7.8%,线材库存周转天数延长至12.6天。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基建对传统钢材需求的替代效应开始显现——特高压铁塔用钢转向高强耐候钢,风电基座预制化降低单位用钢量,这些结构性变化正在重塑需求图谱。
海外需求收缩加剧了市场压力。5月钢材出口订单指数骤降至45.3,创26个月新低。东南亚市场螺纹钢CFR价格跌破580美元/吨,与国内价差收窄至30美元以内,出口套利窗口基本关闭。与此国际铁矿石发运量却保持高位,5月澳洲巴西总发货量环比增长8.4%至2.35亿吨,港口库存持续累积至1.42亿吨,供需错配压力持续加大。
美联储加息预期反复扰动市场,美元指数在104关口反复震荡,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波动加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能源价格走势与黑色系的联动性增强——WTI原油价格跌破70美元后,煤焦钢产业链的成本支撑逻辑发生动摇。焦炭第四轮提降落地,累计降幅达400元/吨,使得长流程钢厂成本线下移,但短流程电炉厂仍普遍处于亏损状态,这种成本结构分化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当前市场已进入政策敏感期,6月15日MLF利率调降10个基点释放明确信号。历史数据显示,在货币政策宽松周期中,黑色系商品往往呈现"先抑后扬"走势。特别需要关注专项债发行提速带来的边际变化——财政部要求6月底前完成全年额度的70%,这意味着约1.8万亿新增专项债将在未来45天内密集发行,基建项目资金到位率有望快速提升。
房地产政策工具箱仍有储备空间。重点城市土拍规则调整已现端倪,北京、杭州等地开始试点"现房销售"与"定品质"出让,这种供给侧改革可能改变房企的补库节奏。若三季度新开工面积环比改善15%-20%,螺纹钢需求将获得实质性支撑。当前期货市场螺纹钢2310合约对现货贴水达280元/吨,这种深度贴水结构已隐含过度悲观预期。
在传统需求承压的背景下,高端制造领域正在创造新增量。新能源汽车用高端冷轧板需求同比增长37%,光伏支架用耐候钢订单量增长42%,这些细分领域的爆发正在改变黑色系的需求结构。以宝钢、鞍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已将汽车板毛利率提升至25%以上,显著高于普钢产品12%的平均水平。
投资者可重点关注硅钢、镀铝锌等特种钢材的价差机会。
绿色转型带来成本重构机遇。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容在即,短流程电炉炼钢的竞争优势逐步显现。测算显示,当碳排放成本超过80元/吨时,电炉钢成本将与传统高炉工艺持平。目前已有钢厂开始布局"电弧炉+光伏"的零碳生产模式,这种技术路线变革可能重塑整个黑色系的成本曲线。
对于期货投资者,建议采用跨品种套利策略。当前热卷-螺纹价差已扩大至220元/吨,接近历史均值+1标准差水平,存在回归套利空间。同时可关注焦煤/铁矿石比值修复机会,该比值目前处于0.28的历史低位,较五年均值低15%。期权策略方面,买入虚值看跌期权同时卖出虚值看涨期权的熊市价差组合,能有效控制下行风险。
现货企业应加强库存管理数字化。通过接入钢联等数据平台的AI预测系统,可将库存周转效率提升20%以上。某华东钢贸商案例显示,运用机器学习模型优化补库节奏后,其螺纹钢库存损耗率从3.2%降至1.7%,资金占用成本下降400万元/月。在价格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这种精细化运营能力将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